菜单

[农业] [畜牧业] 养猪产业整合者牧原

阅读:156回复:0
楼主#
更多 寻巴菲特发布于:2022-12-13 11:14,来自:上海

来自伪团座的雪球专栏

年底了,又观察思考了一年养猪产业,感受颇多,很想和养猪产业的经营者聊聊(不针对资本市场),分享探讨感受。

昨晚牧原41份公告,总结就是,优化债务结构,拓宽融资渠道,健全公司治理。

这么多动作对产业未来是否有很深的影响。

我们算一笔账,三季度末公司账面现金150亿,近期大股东增发完成获60亿,四季度没剩几日,四季度公司加各种折旧以及利润可获现金流将近200亿,假设按期货价格为较准确猪价计算,明年上半年仍可获现金200亿之多,公司海外融资可获得120亿左右比较确定。公司在不降低现存债务规模的前提下,负债率将回到健康合理水平,甚至是公司历史上负债率最安全低位区间。

明年养殖产业有一家公司手握700亿现金,8000万产能,极具竞争力的养殖成本,高效低成本的育种体系,屠宰规模的逐渐配套,昨公告称900亿授信,等等这些因素对产业未来格局意味着什么?很想和产业经营者一起做各种可能性讨论。



牧原高速扩张期已过,其扩张带来的各种摊销减少,扩张过快带来的管理问题,各种磨合下的问题都将慢慢消化,可以想见满产率较高的产能下,成本会进一步下降。牧原作为市占率明年可达到20%的产能(个人验证体会,产业年出栏4亿头左右比较准确,不是7亿头)成本在现有饲料成本价格下,有希望降到15以下。

产业成本一直是个盲盒,众说纷纭,没有统一答案,我想尝试解析一下。

假如我们把产业分组,以组来分析会更清晰。分组如下:牧原产能,除牧原外上市规模企业产能、中等规模产能、小规模农户产能。

牧原产能是1000多规模场所有产能的各种成本的平均结果,成本离散度下综合完全成本,无需解释。

除牧原外上市规模猪企成本比较透明,两个角度去观察更客观,温新等大型企业以农户代养为主,群体规模比较大,基本可以认定为产业比较平均水平,反应在公司最终成本上大部分在19以上,但是群体会更高,假如加上正邦这类成本高的恐怖的,经营出现问题的公司,其群体成本不会低于20元,前几年更高,当然有非瘟扰动,不能作为常态成本研究。

除牧原外产业前20规模企业(养殖规模总和不如牧原,负债平均水平高于牧原)综合各种不同经营阶段,负债水平,遇到的信用危机等因素,成本并无优势,且下降空间不乐观。(3年前都认为规模企业能降成本,三年后验证了基本很难)

中等规模和小规模基本雷同计算,一般产业只看到顺利出栏的成本,或者说批次成本,养殖单位之间并不统计离散度下群体综合成本,也不统计同一单位批次效率不同的成本,更不统计按年财务周转率下的成本。所以把亏损下被淘汰的产能和现存还在经营的产能综合,这个群体样本养殖平均成本也是非常高的,也不会比除牧原外的规模群体更低。

无论是什么组群样本的成本水平,整体成本对接的都是消费端价格,供需矛盾下产业现金流的流入与流出,现金流影响的就是产能进退下的波动。

假设一

明年上半年之后一年时间猪价在牧原成本线,牧原全年无盈利,牧原产能并不会减少。但是除牧原外产业其它产能按120公斤标猪成本,产业平均一头亏600元,除牧原外产业总供应3.2亿头的话,产业净亏2000亿人民币,这都是亏的产业净资产,负债不减少的情况下,负债率飙升,产业将失去信用,恐怕负债端还会收回很多信用,少算也要1000亿。总计3000亿会流出产业。对应有一亿头以上的猪无钱可养,产能退出。当然这是产业总帐,个体情况差异巨大。

假设二

牧原在700亿现金储备下,一年亏200亿,折合一年期间的每头猪亏300,对应猪价在13元上下,产业除牧原外一头猪亏800多元,一年产业损失现金资产会超过4000亿水平。所去产能更为恐怖。

当然这都是极端假设,是为了展示最终结果。在这个局面下,过程无论是两年还是三五年,其最终结论无区别。

产业是不会被消灭的,资金流出就会流入,产能退出就有供应缺口,猪价高起回补产业现金流。剩者得现金流,成本优势明显的企业得现金流更多。这就是周期特性。

养猪产业是非常脆弱的产业,淘汰率极高,弱者周期下被淘汰出局,强者活下来,反脆弱者在产业脆弱期后变的更强。反脆弱者烧钱,脆弱者出局,最终弱者损失现金流归反脆弱者。

公司曾表示:产业利好是牧原利好,产业利空还是牧原利好(最大产业利空非瘟成就了牧原高速扩张)典型反脆弱者。

牧原很有可能20%的产能市占率,获得50%产业利润市占率。产业内强者在牧原巨大的现金流面前不敢扩张,产业外强者不敢贸然进入。

和前几年比较,产业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出现了有话语权的产业主导者,猪价定价权的王者,牧原的壮大,对产业经营者的影响不得不思考。

产业生存之道,产能出路到底在哪里?

牧原的育种效率过高,理论上每月落地仔猪3成能被筛选出作为之后的能繁母猪,一年下来可供应产业2000万头能繁,而且成本极低,所代表的仔猪成本比现在产业仔猪成本低30%以上。

今后不仅公司?农户规模企业很难生存,自繁自养模式很难存活。育种没有成本优势的结果就是养殖成本没有生存的空间。

自繁自养未来会逐步退出主要市场。育种和自繁有技术要求,管理要求,耗费精力和现金。假如牧原利用这些优势控制仔猪和能繁价格于产业成本下销售,那么自繁产能将被迫转型,专业育种产能也会退出。今年以来虽然有育肥产能盈利,但是以育种和仔猪销售为主的产能并无盈利,自繁自养也是费力不讨好,反而专业育肥的产能赚钱了。甚至很多二次育肥产能节奏把握的好,盈利很丰厚。

繁育端产能的不断退出,和牧原繁育端逐渐占领市场:未来很有可能形成牧原?产业最优质育肥产能的组合,牧原有能力提供产业一亿头以上的仔猪产能,也许销售的是后备、能繁、怀孕母猪,或仔猪、二次育肥中猪。

牧原除自己一亿头育肥产能外,还有相当于一亿头仔猪供应产业,做好产业相关配套服务,技术指导,金融保险服务,装备供应、饲料销售,或许还有屠宰对接,物流配送等等。形成完整的牧原产业生态系统,牧原开始轻资产业务模式。

最近很多养殖户卖猪困难,抢渠道成了重点,恐怕不远的将来在很多地区养猪后,卖猪渠道会越来越狭窄。无渠道就无好价格。

当牧原配套一亿头屠宰时,如果不加入牧原体系又该如何经营,本身就在弱势地位上,又何谈经营效率。

养猪产业发展规模一直是两种模式并行,公司?农户模式,牧原自繁?单体大规模。

牧原二元回交在单体超大规模猪场下是最佳效率配置,公司?农户模式,由于育肥产能在农户,很难协调回交繁育,最佳方式是三元体系。相比牧原在应对周期时更有经营弹性下的稳定性,利润率导向安排经营销售,仔猪价高好销售就卖仔猪,反之存栏养大按市场需求,卖各种体重的猪提高利润率。农户模式因有绩效约束,经营弹性很小,被迫赌行情,常常是猪多时没好价,价低时猪很多。本身就是赚育种的钱,自繁仔猪是主要利润基础,牧原超低成本的繁育体系,让公司?农户模式从根本上没有生存的基础。反而给牧原繁育?产业育肥提供了发展基础。

此消彼长需要过程,今后无论什么类型的产能,产业链哪个环节的产能,都会出现退出和牧原前进的局面。

明年上半年后,大概都会感受到牧原手握几百亿的压力,牧原几十年积累的各种强大资源的压力,牧原完整系统效率的压力,来自于牧原对整个产业整合的压力。特别是新技术的高投入,现代管理的高效,都会让产业经营者不理解。



产业已经变了,未来两三年是牧原主导的产业整合阶段,放弃投机养猪思维。推翻旧有对产业的规律认识,早打算早转向早适应,赌周期怕是周期难测,上规模怕是规模难经济,要么安排妥善退出,要么加入高效生态系统。

养猪规模产业负债表视角观察:(可自查公告负债表计算)

2018年非瘟以来,牧原用2000元负债在今年多养出了一头猪。2018年三季度以来负债多了千亿,出栏多出5000万头。

同理同期计算,新希望用接近8000元负债和融资在今年多出栏了一头猪。

温比2018年负债多了几百亿,今年产能还没恢复到2018年的2200万头,就没多养猪,还少养了400万头。

天邦和新希望基本类似。

正邦同期到现在负债多了三百多亿,净资产为负,以后还能养猪吗?

2018年以来当时的温正天新牧的经营效率就是如此,吵了三四年,验证出来了,产业就这么残酷。

养猪产业门槛越来越高,加速淘汰时期要来了,产业大整合期一直在进度中。

谁掌握了效率谁就是整合产业者。

牧原是如何做到如此规模和竞争力的?也许产业未来的一切答案都在这个问题的答案中。

本篇纯对产业胡思乱想,欢迎产业经营者指正

写的粗糙,二级市场投资者可无视。

作者:伪团座

链接:https://xueqiu.com/1402686610/237686611
游客